园林设计论星空体育APP文15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2-18 04:45:39    浏览:

[返回]

  星空体育APP下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园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芳香植物不仅仅具有观赏的特点,还可以在居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保健作用。因而,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量,促使园林设计中芳香植物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效果。

  在设计中做好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原则,充分考虑相应园林的天然地貌和所在地区的特点,广场等场地尽量控制在原场地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尽量使用当地建材,能有效降低在长途运输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同时节省建设资金。种植方面应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优选选择生态效益高、抗污染、易管养的品种,避免出现后期养护管理费用浪费的问题,也使得对于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避免出现死亡情况。

  当地的文化特色应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规划工作则是在周边环境的基础上,目的就是要求周边大环境和园林设计相互协调。为了保证植被能够有效顺应生态环境茁壮成长,植被种植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应该着重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例如一些垂柳、木荷等。另外,在同一区域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一起搭配。通过上述搭配,一方面能够有效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另外,还能使得园林的固碳能力最大限度得以加强,在保证园林一年四季固碳能力的同时,还能让人们感受到绿色的景观。

  在选取建设材料的过程中,选择可循环利用、再生、寿命长等特点的低碳环保型材料。推广透水路面,充分发挥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如环保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植物搭配充分考虑植物的功效、生长环境、季节等,同时应尽量选用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对于配置植物来说,则主要考虑了造价成本、生长速度、植物大小等因素,力求能做到互补搭配。植物墙(垂直绿化)的应用,除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遏止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丰富的植物种植使固碳释氧功能不断增强。

  应该体现在园林绿化中,使得每一部分土地都能得到合理地规划和应用,使得园林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尽量减少,最大程度发挥绿地在园林生态效益中的作用。开敞的活动区、大面积的草坪并不适用于绿地规划方面,而应把其应用在半开敞的以及私密的小面积绿地上,一方面增强游客安全感和趣味性,另外,也使得绿地的使用率大大提高。

  水景在园林设计中也非常重要,利用植物在水景中的倒影,可以使得园林空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从而有效形成山水相映的美景。在上海世博园中,充分利用现有水源———黄浦江,建立湿地体系,通过过滤净化等流程将黄浦江水作为喷泉、灌溉等景观用水,形成水的循环利用。

  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新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必须要走在低碳生活的前沿,让低碳理念成为时尚,让低碳园林成为人们的乐园,推进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植物是其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植物被应用的情况来看,园林设计中的芳香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健康的园林设计应当满足人们的香、声、触以及色等多种需求。植物散发出的芳香成分具有杀菌和抗氧化作用,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保健有更大的裨益。各种芳香植物在园林设计中能够发挥出不同的效果,如,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给人以爽朗和愉快的感觉,薄荷的香气对人的想象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兰花的幽香能解除人的烦闷和忧郁,使人心情爽朗;水仙花的香味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情绪得到改善、消除疲劳。不同的芳香植物在园林设计中会发出不同的香味,而这些香味往往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随着城市绿化的不断建设,芳香植物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配置相应的芳香植物,就能够散发出香味,营造出香花环境,进而提高园林环境的质量,促使园林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逐渐覆盖在混凝土钢筋内。在此种束缚性的环境中生活,绿色植物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通过芳香植物的应用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田园式的迷离风光,满足都市生活居民对自然风光的渴望。以芳香植物作为主色调的景观,可以将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片薰衣草地、一块油菜地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深切厚爱,促使从自己的生活角度出发,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简单的园林劳动,可达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加强邻里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又在互动过程中创造了效益,并且使身体得到锻炼,达到低碳保健园林的建设效果。在此过程中结合园林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所具有功效,促使植物能够产生出有益健康的气体,形成有规律、有功能的系统,达到低碳的生活模式。从这就可以看出,园林设计中的芳香植物不仅可以从植物的特性方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够进一步为人们营造一个低碳朴素的园林风光,满足人们对自然风光的渴望。

  虽然我国芳香植物的保健功能在园林设计中应用非常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研究芳香植物的保健功能。现如今芳香植物的保健功能逐渐被应用于园林设计。现如今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用芳香植物可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保健场地,如构建以桉树、刺柏、樟树、乳香、柠檬、玫瑰、留兰香、茉莉、甜罗勒等乔、灌、草本芳香植物为主的振作精神、抗抑郁的幸福散步道;构建以桉树、侧柏、雪松、锦葵、柠檬草、香蜂花、百里香、香叶天竹竺葵、山仓子等乔木和草本芳香植物为主的抗呼吸道疾病的抗菌闻香保健绿地。

  总而言之,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园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芳香植物不仅仅具有观赏的特点,还可以在居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保健作用。因而,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量,促使园林设计中芳香植物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效果。

  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设计,园林的意境通常都要依靠各类手段和方法来营造,并在创造手法的烘托下强化园林意境的体现效果。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主要有5种,分别是一池三岛、名山胜景、文化典故、人化景物以及诗情画意等。其中借助于一池三岛的布置能够促使平淡空旷的水面上产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布局凭借其空灵的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众多造园者的喜爱。名山胜景主要是通过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手段,将名山胜景和自然风光集于一园之中,其中特别典型的当属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大规模宫苑,在此方面当推圆明园。这种景色上的借鉴摹仿并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从园林景观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出发,来实现各景色间的取长补短。文化典故则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神话故事融入到园林意境之中,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意境创造手段。比较著名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都是此类代表,在园林意境中充满着文化典故的韵味,都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景。人化景物就是人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思想和品格,用于人们情感上的交流和抒发,在借景抒情的环境下深化意境,增强园林意境的感染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人化景物的手法都是文人志士所经常使用的手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园林的设计。对于诗情画意的这种手段来说,我们应当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古以来园林景观的发展就与诗歌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园林比较注重的就是诗意的营造,诗意在很大程度上与园林的意境存在着一致性,在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的相互循环作用下促进园林意境的体现,使园林意境与诗歌之间能够做到相得益彰,相互凸显。但是在设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园林的构思工作,要尽量先用诗句立意,借此来为园林意境定下主题,进而在不断体味中建造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其主题,在经过相应的加工手法后,最终建成具有“诗意”的园林。并且这些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秉承着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虽然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确保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避免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应有面貌,发挥出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并且文化消费不断上扬的环境下,且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广大群众对于园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园林具有简洁、容易识别且影响深刻、环保性高等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园林设计既能够反映出现代城市应有的现代气息,而又能够满足市民们的审美需求。通过对园林意境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与城市建筑相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园林景观。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还应当明确星空体育APP,园林意境、场所感、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尽量满足场所感和归属感方面的要求,使园林真正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最后,在对园林意境加以利用时,还要注重对园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显,使园林景观的设计带有时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特点,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伴随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相关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态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所有人的心中,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认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对生态学的设计手法进行充分掌握,在未来的发展中促使生态设计能够得到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的更多支持,促进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感知性、交互性、自主性、存在感四方面,四者既保持相互独立,又能实现相互交融。多感知性又名Muti-sensory,其中的感知性是指虚拟现实技术中包含人类的基本感知功能,但受技术发展限制,目前只局限于听觉、视觉、触觉等,无法真正与人的感知范围及感知精确度相比;交互性,又可称为Interaction,指从虚拟技术下所设计的环境或事物中,设计师能够通过对物体操作使其反应贴近现实生活;自主性则指设计师能够将虚拟环境中的物体按照物理定律进行动作,如杯子摔碎时,碎片的翻倒程度或翻倒的方向;而存在感又可叫做临场感,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用户可在虚拟环境中成为整个现场的主角,甚至使用户自身无法辨别真假,设计效果极为逼真、现实。

  以往对风景园林的设计,设计师一般会对三维效果图进行手绘完成节点工作讨论,然后再向用户展示设计效果。也有设计师会以设计情况为根据,进行沙盘的制作,或对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进行平面图绘制,以此判断设计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保证对设计后的风景园林有明确的感知,同时用户需在艺术理解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设计人员与用户能够实现对话,避免出现误解。另外,对沙盘的制作与三维效果图的绘制都需以设计工作的完成为基本前提,当某一部分设计发生改变时,设计人员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果对设计效果缺乏展示工作,又会使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现状无法被及时发现,为设计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所以以虚拟现实技术取代这种传统的设计手段能够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时,往往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景观如池塘、假山、雕塑、构筑物等。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对这种形态变化较大、结构复杂的景观引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sketchup、3DSMAX以及Lumion等可视化软件工具,保证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实现实时成像,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更能将三维效果展示出来,帮助设计师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工作效率也得到提升。另外,设计师在应用虚拟实现技术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三维动画效果,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全面感受,将风景园林设计采用适当的模拟运动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对园林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最后,设计人员在对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地理位置、时间或季节等方面可能会对设计造成的影响,要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中在计算机内设置数据的方式进行研究,使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突破。

  加快创新步伐虚拟现实技术应与现阶段比较先进的如空间技术、环境技术等相结合,在城市规划、城市绿化或修复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使其应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趋向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环保化。另外,应加快创新的步伐,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更多的保障。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具有独特的特性与优势,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媒体资源如网络、电视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也使设计更为人性化与科学化。五、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是现阶段比较新型的设计方式。与传统设计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不再受二维设计方式限制,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全面的掌握多方面的设计信息。但目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就要求与其他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加快创新步伐,这样才能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生态效应不同的藤本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所产生的生态功能是不尽相同的,而观赏藤本植物能够在一般植物无法生存的空间生长,故其具有独特的生态效应。主要包括:

  (1)降温效应。在面积大的墙面种植爬山虎,因其叶片密度大、不易萎靡、隔热性好,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

  (2)吸毒抗污。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带或矿区栽植紫藤、络石等,能吸收一定量的有毒气体,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改善空气质量。

  (3)护土保湿。在水土容易流失或者干燥的地区,栽植常春藤等藤本植物,具有耐阴、常绿、覆盖密度高等特性,可以让地面滞尘,达到保持水土的效果。

  (4)防尘隔音。在噪音比较大的地区,可以在周边区域种植猕猴桃,其叶片大、表面粗糙、绒毛多,拥有良好的滞尘隔音效果。

  在园林垂直绿化设计中,可以将藤本植物与墙体进行结合,在软化墙体结构线条的同时,提高了绿化效果,优化了空气质量。在设计时结合藤本植物占地面积小、绿化覆盖率高以及易接触墙根、墙角等位置的特点,通过种植设计形成建筑单体或者景墙结构。此类设计选择的藤本植物应该以吸附类为主,利用茎卷须末端膨胀形成的吸盘或者气生根吸附于墙体表面,或者是直接穿入内部附着生长。对于粗糙的墙体表面,可以选择用枝叶粗大的种类,如爬山虎、常春卫矛、凌霄、珍珠链以及海风藤等;对于墙面相对光滑的结构,则应选择用枝叶细小但是吸附能力强的种类,如小叶扶芳藤、络石、花叶络石以及常春藤等,其中对于比较潮湿的地区,可以选择用崖角藤、蜈蚣藤以及球兰等植物。

  利用藤本植物的观赏性特点来园林中小品景观进行点缀设计,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同时也可以在契合园林主题的基础上丰富景观内容。在设计时对于藤本植物种类的选择,需要结合小品景观建设特点以及表达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盆栽式、覆盖式以及编制式等。例如灯柱结构可以选择用缠绕常春藤末,简陋景观墙可以选择用攀附爬山虎,以及入口景观石可以选择用凌霄,门廊凉亭等区域则可以选择用月季或者蔷薇等植物种类。通过各类藤本植物与小品景观的设计,可以带来让人惊喜的景观效果,形成独特的绿色景观小品。

  利用藤本植物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通过捆扎、辅助以及修剪等处理方式,将其塑造成多种景观形状,例如常见的动物造型、几何造型等,不但可以更好地贴合园林设计主题,同时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具灵动性与趣味性。在进行造型绿化设计时,对于藤本植物种类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用枝条柔韧度高塑性高的种类,例如扶芳藤、葛藤、赤地利等,按照不同设计特点来将其塑造成各种造型。其中,对于部分带有枝刺的藤本植物种类,需要在其造型旁边设置警示牌,避免对游客造成误伤。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将其与假山石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景观。例如将三角花随意种植在假山石周围,等到植物开花时,就会形成花藤绕灵石的景观。种类的选择需要表现出山石的特点,藤本植物的种类应以枝叶细小为佳,如落实、蔓长春花等。对于存在水景的情况,则应选择花色繁多的种类,交相呼应营造出诱人的景观。

  藤本植物现在已经成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优美的园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藤本植物与各类景观进行结合,以突出相互之间的优点为目的,通过合理的设计,争取不断提高园林建设的效果。

  在生态园林的建造中,选择植物时要依据当地的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因素,选用本地的优良植物,建造出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园林,保持园林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物种生活在一起,相互都具有益处的关系。生物的互利共生是非常重要的多种生物间的关系,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要遵循生物的互利共生原则,尽可能地将促进彼此生长发育的植物栽植在一起,将不利于彼此生存的植被分开种植。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群落外貌和合理、稳定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的生态保护特性。具体来说,豆科、杜鹃花科等植被,都可以于某些真菌互利共生。如牡丹和芍药可以一起搭配,能够促进牡丹的生长,使牡丹花繁叶茂,花大色艳;松树、杨树和树锦鸡儿一起搭配,互相都会利于生长。某些植被不适宜生长在一起,如桧柏不能和梨和海棠栽植在一起,容易使得后者换上锈病;接骨木不能与松树种植在一起,它会抑制松树生长,还会使得接近接骨木的松子不能发芽,等等。

  所谓生态位原则是不同物种间和环境、物种间的关系,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园林的外貌结构不同,营造的景观也不同,因而产生的生态作用也具有差异。因此,在建造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位,利用草本、灌木、乔木、附生植物等生态位差异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构建出一个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可以将观赏性的花和叶的植物组合起来,提高其观赏性;将花和树木结合起来,提高园林的层次感。同时,可以运用对比、层次、背景等艺术手段,将植被的颜色、形态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在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的植被类型,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自然界中的植被会由于土壤、地形、环境、光照、降水等因素产生季相变化。在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植被的季相变化,展示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观,提高园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选用合适的植被。

  在生态园林中,春季存在的观赏性植物有山桃、大山樱、秋子梨、榆叶梅等,而春季的观赏性植被有垂柳、小叶黄杨、金叶复叶槭等;秋季中常用的观赏性树木有木槿、桃叶卫矛、山楂等,还有叶子会变色的植物如五角枫、银杏、茶条槭、蒙古栎等观叶植被;冬季中具有观赏性的植被有忍冬、油松、华山松、红瑞木等植被。生态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选用适宜的树木,可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志写意”之说,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可以说,中国古人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山水的再创造,都是一种性情的陶冶,都是自身追求山水、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寄托,都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乐趣。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山水写意,寄情于景,这一点和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历史上画论、园论是混为一体的,很多绘画家也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其在绘画中的写意、构图等元素均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基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园林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在山水绘画中,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创造出画面独特的意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很容易引人入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则可以通过山水、植物等空间缔造手法,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两者都体现出自由、不受约束的自然理念,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画,还是对山水的创造,都体现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很难在山水绘画以及古典园林中感受到有异于自然的违和感,整体都表现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尊重自然”的创作和设计理念。

  当代园林设计和古典园林设计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园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具体表现如下:

  现代园林设计继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结构布局,以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赋予景观多层次的变化,在表现出重点景观的前提下,采用“峰回路转”的处理手法,完美体现整体的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设计与古典园林一样,都注重“意境”的运用。现代园林设计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新材料将山水加以更高程度的提炼,抛去刻意的模仿,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寄托,如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追求自然等情趣追求,不仅高度融合了建筑、美学、文化等,更是加入了设计师个性化的思想追求,以抒发人们心中的线)自然观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重视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并将生态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在考虑生态适应性的同时,重视对空间格局以及过程的控制,不仅体现着自然资源的价值,更是融合了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并结合时代特征,呈现出现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具体如下:

  其艺术设计手法和美学内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讲,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不仅要求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亦要实现自然美和人工再造美的完美结合。在当代园林美化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而美化作为一项功能,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环境、自然生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组合,体现综合美。

  可以得知,没有哪两幅画是完全一样的,既表现在立意的不同,又表现在绘画构图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所描绘山水的特色所在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体现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就在于现代园林的设计应突出体现特色化,因地制宜,做到与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要结合所在地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等进行构造,再者在山水的布局缔造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特点、色彩等空间布局手法,如江南园林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传统设计手法等,设计出集生态、文化、使用为一体的艺术园林,体现特色美。

  如音乐喷泉等塑造园林的动态景观,为园林营造出勃勃生机的景观画面,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建筑材料的质感、轻盈性、色彩美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现代园林的观赏效果,体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灵动美。

  中国古典园林实际上是物化的山水画,以物质形态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和理想追求以及人生态度。现代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创新,其在体现“寄情于景”的立意基础上,更加注重园林的综合功能,将生态、文化、历史、美学、建筑等融合在一起,体现现代人的审美观和生活理念。基于此,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既要传承古典园林的优秀创作内涵,同时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现代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园林也担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若在建设中,以破坏生态的代价,则有违初衷。纵观我国江南园林,多是风景如画,宛如天造,现代园林也可借鉴这一方式,除了维护自然生态外,以模仿的方式为其添加山水,尽可能还原自然风貌。在植被选择上,也要采取自然已有的植物搭配,不能根据设计师喜好进行选择,否者无法建立平衡的自然环境,园林的自然景观也将无法长久维持。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只因意于笔先,再优秀的文笔,缺乏“意”的引导,也难成大器,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合理的立意,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并以匾额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如此才能够具有线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5以小见大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在于诗情画意,而情和意便是艺术的核心,现代建筑多强调功能性,但是并不影响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真正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宁寿宫花园是在乾隆皇帝掌握政治大权后建立的,他对皇祖康熙十分敬仰,即位之初就曾下在65岁之后禅位给皇子的誓言,后来还下旨在紫禁城东北部修建宁寿宫,作为退位后的修养之地。可见,修建宁寿宫是乾隆皇帝归政后的愿望,继承了禅让制度,关于禅让制度还有一段传说,即传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出现了三个著名的领袖,分别是尧、舜、禹。其中尧是黄帝的五世孙,当上部落首领之后依旧和大家一样吃糙米饭,住茅草屋,夏天麻衣,冬天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的地步绝不更换,老百姓十分拥戴他。尧的年龄越来越大,到了退位的时候,但他的儿子粗野喜闹事,有人推荐他儿子继位,遭到了尧的拒绝,后来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都一致推举德才兼备的虞舜,尧也正有此意,考验了三年后是才将帝位传给舜星空体育APP。乾隆也希望继承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高品德的禅位制度,他希望“其诚符我望,惟静候天恩”,以此实现自己“归政理德,以待天殊”的初心,不再关心政治,而是在老年之后专心修身养性,岁寒三友,碧螺品茗,流连于山水间,怡然自得。因此,宁寿宫设计思想彰显乾隆皇帝退政归隐的想法,表现出修身养性,远离尘嚣的心境。表面上看乾隆皇帝效仿舜的禅让制度,实际上他想通过此方式把自己标榜为舜一样受后人赞扬的皇帝,因为他认为只有他自己真正承袭了舜禹皇位禅让。

  不管是历史记录上还是当前都将宁寿宫花园称为乾隆花园,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分析,首先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若运用这一造园理论来欣赏宁寿宫花园的话,则可看到宁寿宫各个院落景观一区左右、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例如,在颐和轩的前庭西望能将萃赏楼及前后假山上的耸秀亭与碧螺亭之秀美尽收眼底,使观赏者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若从平面布局上看,东、中、西各庭院横向是无法切割且交错合而的整体,因此不管从设计角度还是园林观赏角度分析,宁寿宫中路和东路划分出来西路,较为复杂,难以理解其中的设计意图和造园情趣。宁寿宫之所以成为皇家园林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实践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设计理论。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理论基础。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明末计成的《园治》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仅从建筑结构和建筑造型来看,宁寿宫花园的艺术价值最高,而它们的建筑设计恰恰来源于计成的《园治》。《园治》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造园家计成所著,对我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则进行了总结,从紫禁城内园林的现状看,皇家园林中早已渗透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梅花亭地图式:梅花基作为石砌,立柱于瓣……”十字亭地图式“:十二柱四分而立,顶结方尖……”宁寿宫设计原则遵循了以下方面:(1)相地。园林选择合适的用地并结合外部环境、园林地貌条件及应用者的兴趣爱好,虽说皇家园林等级较高,但其设计原则依旧遵循园林建筑用地的条件为主,设计与园林景观相符的平面,尽量就地取材,因地成形,减少环境破坏。宁寿宫花园一区宫殿建筑在一区建筑西侧,平面布置为程式化的院落格局,采取横向分隔的方法设计前后四进院落间,恰当地弥补了面积狭长的缺陷。在空间的处理上,宁寿宫花园巧妙地化解了地势上的不足,运用建筑物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对比和收、放相间、循序渐进的手法改变了人类传统意识中固有空间认知。还利用横向分隔巧妙地将一个狭长的空间分隔为四进互相渗透的院落,以此拓宽人的视觉。全院最主要的建筑为进院,院落之间互相穿插、彼此联系,形成整体空间序列,也创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和无限的艺术效果。(2)立基。厅堂位置是园林中建立基地的重要区域,关系到游览路线的设计和园林的总体规划布局。由于宁寿宫主打是江南风光中的田园之乐,充分借用园林陶冶性情,为此,设计师则利用地形优势创造了多元化的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布局依照造景需要,虽然有所变化,但还是建立在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布局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皇家宫殿建筑的对称式布局,建筑与建筑之间有游廊,山石叠砌的山路,相互各有特色,形成移步换景的纵深观赏路线。

  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中,其执政方法、统治思想、文化观点以及审美情趣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在建筑艺术风格中融入了雅致、精细和萧疏的文人意境。从宁寿宫的修建的历程中,乾隆皇帝对园林的看法在时间流逝中也有所改变,其中和他六次南巡及对文人艺术的喜爱息息相关,以至于在后续园林设计中融入了很多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理念。中国古代园林十分看重设计者的胸襟,认为园林的风格是和设计者自身的思想和气度有关,对构造山水画境一般和意境高远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式园林建筑的自然化就像历史弥新水墨山水,越品越觉得有品位,因为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道家的思想。紫禁城内的建筑园林中最为出彩的一座园林就是宁寿宫花园,虽然吸取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但整体效果还注重富丽堂皇和独一无二。可以看出,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造园思想都和古典造园思想相结合,体现建筑、山水及意境完美合一的特质。总之,宁寿宫花园的设计乾隆皇帝从造园思想和园林审美上与前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承的过程中应遵循固有的建筑特点,不断丰富其构园法则,开辟一种全新的宫廷花园模式。

  总之,清朝乾隆时期宁寿宫的园林设计艺术融合了乾隆皇帝的才华,他将自己的文人品味融入花园设计中,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了构园法则,逐渐完善宫苑体系。其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园治》中的结论,继承了传统宫廷花园形式,但宁寿宫的建筑设计风格整体偏江南体系,表现出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彰显深厚皇朝建筑底蕴。

  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的必要性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园林企业,其工作岗位主要分为3类:(1)园林植物生产、销售、养护岗位群。(2)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岗位群。(3)园林施工、园林预算和工程管理岗位群。从这样的现状可知,学生在就业时可选择的方向多样。通过对园林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他们纷纷表示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不建议园林专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比如纯施工方向。因为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就业时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在学校进行基础培养,对园林有基本认识,能够一专多能,而方向则可进入社会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进行选择。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的操作技能辅助其他课程的开展尤为重要。培养目标为让园林专业学生了解园林公司的出图要求,掌握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并能从事园林设计和绘图工作。这需要园林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导向型高职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建设。

  首先,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三类软件中,Au-toCAD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利用Photoshop渲染平面图还是SketchUp建立3D模型都需要用到AutoCAD绘制的基础图形,所以,首先要学习的是AutoCAD软件。其次,Photoshop作为后期效果图处理的软件可以放在SketchUp之后学习,先学习如何利用SketchUp建模,然后学习利用Photoshop处理模型效果,同时还可学习利用Auto-CAD绘制的平立剖面图进行渲染。综上,三类软件的学习顺序为AutoCAD———SketchUp———Photoshop。最后,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三类软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3类软件,实现灵活运用,需要足够的课时量,因此这三类软件不能放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分学期进行教学,每门课程之间以项目进行连接,以求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对软件应用的能力以及制作设计方案文本的能力。

  三门软件课之间互有联系,同时与其他课程也应相互呼应,共同提高学生对园林设计的理解。以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基础、园林设计手绘、园林概论为基础课,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为提高课建立软件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提升应用能力。具体安排为大一上学期学习园林制图,规范制图要求,并学习园林美术基础,提升对形体、透视等的认知;大一下学期学习AutoCAD,同时学习园林设计手绘,提升对效果图的理解以及颜色的把握,学习园林概论,对园林设计有基本认识,为学习SketchUp及Photoshop打基础;大二上学期学习SketchU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1),一方面通过SketchUp加深学生对设计空间大小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学习,对于模型中的材质、配景设计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大二下学期开设Photosho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2)和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将AutoCAD和SketchUp学到的技能运用到课程当中,另外开设园林工程,学习相关知识,为提高课———园林施工图设计打基础;根据市场调研,确定高职园林相关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为施工图设计,因此在大三上学期,将重点提升园林施工图设计,再次将AutoCAD的运用专业化,同时,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做毕业设计,按照园林公司标准要求,在毕业设计中灵活运用三类软件。经过这一系列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前就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

  发散学生思维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自学能力较弱,为了让他们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具体作法为任何一门软件只教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自己琢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AutoCAD课程重点强调图层的应用以及设计规范,SketchUp课程重点强调组与组件的创建,Photoshop课程重点强调分层,三种软件都要熟记快捷命令等,然后用由易渐难的项目层层推进他们对这些软件的认知,学任何一个命令或者方法都要举一反三,发散学生思维。

  三门课程虽分属不同学期,但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够连贯地运用这3类软件,可以用相同项目将教学串联,比如在AutoCAD课程中让学生绘制某现有的居住区平面图,然后在SketchUp课程中将此居住区建模,最后在Photo-shop课程中渲染平面图和效果图、做分析图,形成文本。再进行扩展的话,就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上让学生对此居住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对此居住区中的某景观小品进行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课程中绘制此居住区的施工图纸等等,每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但是如果所有老师能够合作,用某一个或两个项目对所有课程进行串联,驱动课程体系的创建,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相信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前将会对园林行业的运转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为开卷或闭卷答题,这种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本课程建议采用平常表现与实操效果的综合评价,平常表现主要是看学生的态度,是否能专注地完成任务,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实际操作则是给学生一个时间限制,以一个实际项目为题,按要求完成平面图绘制或者模型制作,以此检验学生运用软件的熟练度与精美度。现代的电子科技日新月异,软件也是不断在更新,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加强就业导向型的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人为本是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园林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种类型的植物的配置,比如对于园林景观入口处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将原有的交通主轴作为园林景观植物的主轴,在园林景观的道路两旁可以多种植一些花卉,在入口处进行植物选择时应该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并且要丰富植物的种类,选择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使园林中各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好。植物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空间,比如树荫、草地、鲜花等,都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环境,这些也都是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搭配进行各种娱乐场所的修建,比如有的地区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将树木设计成树阵广场,不仅可以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还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得到放松。这些园林设计都体现了以人文本的原则,以居民的需求为基础进行园林植物的设计,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的使用率。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各种植物的颜色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由于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会导致植物的颜色出现相应的改变,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园林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比如,早春时节一般都采用嫩绿的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要基调,而到深秋时节时一般都采用橙色红色系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基调,加强植物颜色的配置,不仅会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加强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的现象,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对外来植物的利用,加强对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双重利用,协调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关系,从而使得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好的生态效果。在园林植物配置之前应该要对园林工程项目现场的土质、环境条件等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土壤具体的理化特性、植物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才能在具体的配置过程中根据需要引进更多适合的植物种类,促进植物的存活率不断提高,防止出现植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的情况。

  观花树种是近年来园林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植物,观花树种花大而且美丽,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一种重要植物源,同时,有些香花植物散发出来的想起还会给人带来更加愉悦的身心体验。比如,在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藤、桃花、金缕梅等,在夏天开花的紫薇、栀子花、槐树等,在秋天开花的桂花、油茶等,在冬天开花的有梅花、山茶等,一年四季中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可以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要掌握不同的花相、花色、花期等特征,确保在园林设计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四季都有美景,促进生态园林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加强对有益的芳香植物的利用,芳香植物用于植物保健绿地的建设时必须保证能散发有益的物质,以进行杀菌和消炎等功,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比如薰衣草可以使人宁神镇定,缓解神经衰弱;栀子花香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玫瑰香气可用于杀死葡萄球菌等。另外,加强保健绿地的建设,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绿地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深入推进,园林景观质量成为当前园林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园林建设过程中的植物的有效配置,可以提升园林品质。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运用,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加强保健绿地的建设、加强对观花树种的利用、加强乡土植物以及外来植物的综合利用等,以提高园林绿化景观品质。

  园林景观具备3种基础功能: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园林设计和园林构思时,设计者都遵循以园林物质功能为基础,充分发挥园林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最高原则。如何协调好园林的三大功能,发挥园林的最大作用,是每一个园林设计者的不懈追求,也是每一个园林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形式美的原则充分协调了园林景观的三大基本功能,形式美的指导原则给园林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设计可能性。只有园林设计者在形式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园林作品设计时,园林景观的排列才具有美的神韵,才会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才能满足社会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园林景观的组成要素包括:点、线、面、体、材质和颜色等,只有把这些要素合理排列组合后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在对这些园林要素进行排列时,形式美原则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设计者遵循着形式和内容在变化中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多样性,风格、整体、线条、材料和质地的变化统一,对空间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得各种要素既能突出自身特征,又能符合整体布局,才能创造出给人美感的园林艺术作品。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形式和抽象精神的统一,形式和精神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一对矛盾,在马克思哲学里,形式和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内容就是指山川、河流、植被和建筑等实体存在,而形式则是指对内容实体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使得园林景观产生各样美的关系。形式上的美与内容实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实体的内容存在是形式美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内容实体的形式美。内容实体的美是固定的,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就要从形式美上着手,形式美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突破口和主要方式。美感都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上的千变万化,也就没有各种各样美的形式展现。所以,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每一个园林设计作品时,既要关注内容实体的美,又要关注形式美,并且充分发挥对园林景观形式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往往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作品的风格和自身对形式美的创造能力。然而决定设计者形式美的因素包括很多,形式美并不是简单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设计者对形式美的深刻理解,需要设计者天赋和灵感,也需要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敏感,还需要设计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等。

  平衡性和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这里的平衡与稳定是指能带给人们心理上的舒服和协调感,在视觉上感觉到安全与稳定。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适应性,所以,它是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园林设计上,平衡包括绝对性对称平衡和非绝对性对称平衡。绝对性对称平衡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视觉上呈现出完整的对称效果,比如学校的花坛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甚至花草树木都修剪的形状统一、菱角分明。这种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体现在西方的作品里或者现代化的设计中。中国的古代建筑更多的要求自然美感,在园林设计里体现非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一些,中国的建筑风格总体特点是在总体的平衡里追求自然性和自然美感。

  比例性就是指园林中各物体的局部和局部,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和园林景观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园林景观构建中,利用数学上美学分割原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的比例性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角度,按照黄金分割点进行比例分配园林景观的整体与局部,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尺寸度则包括园林景观的自然景物,人工建筑等实体大小和人们所习惯的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尺寸度的把握和比例性一样重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尺寸的大小,这样园林景观里的局部才不会过于突显,不会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园林的构思风格、园林的主题思想、园林的整体材质和色彩、园林景观中各种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等,都是园林景观多样性的体现。统一性是指园林的主体风格和主题思想,统一性是宏观的和大体性的。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多样性里蕴含着统一的元素。

  形式美原则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园林景观设计者在掌握和理解了形式美原则后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形式美原则是固定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对其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设计者要根据不同背景运用形式美原则,使它更好地为园林景观服务。

  景观建筑能够帮助设计师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借助现有的环境,结合园林的功能和要求等达到设计需要。景观建筑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园林设计的需要,能够从整体上呼应园林整体景观,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同时还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味道。景观建筑的设计意图与园林设计的整体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它关系着园林整体设计的成败。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星空体育APP,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生态学原理,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结构、科学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园林构建的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的阳光、空气、土地等资源,构建和谐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配合周围自然环境,通过精心选材、合理配置、精心设计实现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统一。生态园林要求园林设计开始就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环境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够美化改善生态环境,营建赏心悦目的形态美、层次美,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调节小气候,在夏季降低气温,冬季升高气温,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等等。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生态园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让人们亲近自然,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配置,概括来说,植被配置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景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艺术性原则要求植物景观和谐统一、调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间形成相互错落的层次,同时保证柔和、平静的和谐美感。生态性原则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互补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外界侵扰能够有效抵抗。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生态园里设计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础,要考虑生态园林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等。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4°14′~114°58′,北纬29°51′。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m。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h,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全年无霜期在226~248d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00mm,通山县森林覆盖率达67.8%,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

  通过对通山县城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通山县城区生态园林植被进行了归纳整理,将该区域态园林植物分为10类,按照“植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的理论,还应该做好城区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工作,通山县超过100岁的树木有1300多株,古树名木不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而且具有历史意义,要做好就地保护工作,加强繁育研究工作和信息记录管理工作。

  体现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对于观花、观叶、观果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很多花木叶色漂亮,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展现极为特殊的形状,不同植物之间相互配合可以获得极好的观赏效果,比如绿色的柳树和草坪相互结合会呈现和谐统一美。各种植被相互结合在一起延长植物景观观赏期,形成春花灿烂、夏季绚丽、秋季唯美、冬季疏朗的景色,让人们漫步其中,如同漫步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加强植物培育力度,保护植被多样性本土植物指的是通山县的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资源丰富的特点,乡土植被能够很好的适应城市植被,并且成本低廉。本土植被的开发不会造成生物侵入。通山县本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3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6多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260多种。加大本土景观绿化植物的开发使用力度,既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提高移植移栽成活率,同时可以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市民的认知认同感,增强市民人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保护植被多样性,改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保证景观色彩的多样性,加强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做到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选择植被,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配置最多的植被种类,遵循“本土植被优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的原则,保证生态园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注重不同园林要素之间的配合注重植被层次变化,使得植物色彩层次更为丰富,搭配不同叶色、花色的植被,从植物色度方面来讲,选择色彩对比度较大的种类搭配,增加色彩深度,从植物高度来讲,园林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植物造景中各类型比例要合理,一般情况下,乔木常绿和落叶比例为:1∶1.2,灌木常绿和落叶比例1∶1,藤本植物常绿和落叶比例为1∶1.34。草本花草和木本花木各有优点,两者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保证两者之间形成层次美,确保生态园林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色。

  生态园林设计将生态环境价值加入到园林建筑中,在体现了植被生态作用的同时,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互的生态园环境,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每学期是4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6,实践课时为12。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相关理论课程后,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在讲理论基础,最后的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在一两天内全部结束。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以最后提交的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考核内容简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和体现教学效果,最后的考核成绩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实践表现技法的考核,而忽视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忽视笔试与口试考核的结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主要是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或者项目为题,考核学生的技能表现手法为主,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往往处于次要地位,起不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作用。这种假设命题性的随堂考试方式,由于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抑制了学生对实际场地的调查、场地测量和场地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够重视在考核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利,学生往往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作为学习对象与考核衡量的标准,关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课程对学生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考核的界限模糊不清。在接触一个实际项目时,公司里面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很少一个人去完成一个项目。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而非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考核作业,只注重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的考核,而关于学生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的考核重视度不够。

  在课程考核中,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关于该课程的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的划分等环节上缺乏整体构思和设计。园林设计初步的考核总成绩由70%的课程设计成绩和30%的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构成。反映在成绩评定上,更多地注重期末的设计作品成绩,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创新思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最后的考核成绩中得以体现。

  总体思路首先观念的更新,该课程考核与其教学目标相一致,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将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创新思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纳入考核范畴。最后,在成绩评定和考核内容方面实现考核模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成绩给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考核内容的多元化,结合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进行考核。

  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考核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考核内容框架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内容框架的构建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的框架。首先,教学内容应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能够随时考察学生对各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构建该课程考核的试题库、项目库,并根据行业动态随时更新;最后,考核内容既能体现该课程的知识与其它专业课程的串联情况,又能体现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层次、综合化的考核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为后续学习园林专业课和掌握本专业核心知识奠定基础。

  构成根据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性质,其考核模式将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并增加形成性考核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突出其重要性。首先,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两类,其中理论课程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课程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次,平时考核的形式大概包括出勤率、理论和实训的课程作业、调查报告、快题设计、课堂笔记、项目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对于理论课程的平时考核,主要考核课程作业、调查报告、课堂笔记,3种考核形式之间的比例为30%∶50%∶20%。而实训课程的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快题设计、专题讨论和项目汇报三种形式,三者之间的比例为50%∶20%∶30%。从这些角度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状况。

  指标系统科学合理的期末考核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的考核,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课程特点,期末考核题目以组为单位,对学校一块实际的场地,通过调查分析,写调查报告,做一套方案设计,最后进行方案汇报。期末考核目标是在园林设计思想指导下,掌握园林设计专业表达的规范性、园林设计基本方法、基本表现技法,提高项目的分析能力、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能力。评价指标的制定既要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又要加强个人素质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根据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目标,期末考核设定为五大考核环节:理论考核、调查报告考核、设计方案考核、能力考核和提优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按照相应的权重给定成绩。

  改革成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2012级中实施考试改革新举措,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和课程作业的完成变被动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原来的大量讲解理论知识逐渐演化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计,考核改革的新要求促使同学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不断的加强自己实践能力的锻炼,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园林设计思维模式的形成,拓宽了专业眼界。期末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避免了以前“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模式,有些学生最后提交的作品并不是很精彩,但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很积极,具备很好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会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有所体现,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通过整个考核过程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学习兴趣。新的考核模式改革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带动了课程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达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核是当前课程评价及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方法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客观评价的目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改革,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以考核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技法为基础、以掌握专业规范性为重点、以学生的逻辑思维向专业的形象思维转变为参照的课程考核体系,突出了考核内容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量化了成绩分配标准、考核环节及考核内容,将考核贯穿与整个课程教学环节,通过构建合理考核内容框架、多元化的考核成绩构成及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学生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搜索